室町時代的日本園林特點
足利尊氏在 1333年奉命從九州西進,1336年占領(lǐng)京都之后,頒布《建武式目》,開創(chuàng)足利幕府武家政權(quán),1338的,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經(jīng)二代將軍足利義詮(1330-1367年),由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年)在1378年遷幕府于京都的室町,史稱室町時代,有些學者認為,室町時代從 1333年始計,但大部分學者還是從南北朝結(jié)束時算起(1393-1573年),其年代相當于明太祖洪武26年至明神宗萬歷元年,經(jīng)13代將軍共180 年。室町時代政體與鐮倉時代一樣,為武家政治,實際上是足利一族與各地守護大名的聯(lián)合政權(quán),在嘉吉之亂(1441年)后,幕府勢力漸衰。
作為室町武家文化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以足利義滿的北山文化為代表,后期以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為代表。室町武家文化是將傳統(tǒng)貴族文化與新興的武家文化及庶民文化融為一體,從而完成了對唐、宋、元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形成獨自的日本文化。其特點是:禪宗受到武士階層信仰和保護;一向宗廣泛深入民間,真宗獲顯著發(fā)展;學問在貴族與禪僧間盛行,并通過禪僧向地方上普及;通俗的御伽草子(通俗短篇小說)與和歌的消沉相反,連歌盛行,能樂、狂言、小曲得到保護和發(fā)展。
學問和書院作為貴族、武家和禪僧共同的紐帶,把僧家和武家結(jié)合在一起,大將軍或大名常在晚年出家,或舍宅為寺,或捐建寺園,使園林出現(xiàn)武家和僧家兩種特點。僧家的特點是園林中石組和植物的表達以枯寂和佛義為主,武家特點的表達是石組和建筑的粗曠和宏偉。在皇家園林和武家園林中的舟游式寢殿造園林漸漸被舟游和回游相結(jié)合的書院造庭園所替代。
武家喜歡建造和欣賞園林更盛于前朝,足利尊氏后續(xù)的幾代將軍都是園林的熱衷者。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在北山殿建造了金閣寺庭園(1397年),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東山殿建筑了銀閣寺庭園。這兩個庭園都是回游與舟游相結(jié)合的園林,發(fā)揮了池泉園可游的長處。以閣作為主景,一方面是借景需要,登閣不僅可俯瞰園內(nèi),而且可以遠借山川,一方面從閣的裝修上看,是穿金戴銀,命之為金閣和銀閣,體現(xiàn)了武將的財力和奢侈。銀閣寺庭園是枯山水與池泉園相結(jié)合的例子,在銀閣前平地上,用白沙耙出海波式沙灘,在沙灘上堆起白色沙堆,與銀閣的銀灰色相呼應,同時以沙喻海,體現(xiàn)了禪宗的觀照自然與人心的思想。與前朝一樣,園林中心還是水池,金閣寺水池名鏡湖池,水中設置了九山八海石組,是前朝水中離石(離岸出水之石組)的延續(xù),池邊還有龍門瀑石組。三層金閣首層為寢殿造、中層書院造、上層唐樣禪院風,體現(xiàn)了平安、鐮倉至室町三朝的建筑流行式樣。
在各地的大名與將軍一樣喜歡造園,他們把庭園置于守護的城郭里面,與居住、防衛(wèi)功能結(jié)合,在具體布局上用了巨大的石組,顯出武家霸氣,同時也是為了模仿在京都的將軍私園。福井市的一乘谷城是越前國所在地,地方軍閥朝倉敏景據(jù)守此城,在1471年,他利用足羽川的溪流筑宅園多處,仿京都庭園之風,筑有主殿庭園、湯殿庭園、諏訪館庭園、南陽寺庭園,時人稱為小京都。在主殿庭園中,有茶室、水井、水池、泉水、瀧口(瀑布口)、曲流,池底為卵石鋪地,池壁為凝灰?guī)r條石砌成,池邊還有景石組。令人耳目一新的地,隨著茶道的發(fā)展,其禮儀所需的茶室款款走入園林,成為茶庭的肇始。湯殿庭園近鄰主殿庭園,園林形式為池泉回游式,殿前設水池,池中設島嶼,池邊立巨大無比的石組,最大立石的左面還堆有瀧口,壯觀的石組是該園特征。諏訪館庭園在湯殿庭園西南,是朝倉義景母親的居所,為池泉園,瀑布分兩段,下承曲池,池邊石組立石達2米高,稱為主人石,在主人石邊還有守護石。武將今川義元(1519-1560年)在靜岡的鳥羽山城庭園也是在城下的枯山水庭園,園中立中世流行的三尊石,中央主石1米高,左脅石0.8米,右脅石0.6米,脅石前還立有三個伴石,因這種石景組合發(fā)源于京都,故稱京都風。在園中還有一個巨石群立石平坦的巖基之上,高達3米,突兀嶙峋,傲天立地。在三重縣的北田(此字白字頭)國司館庭園,是北田(此字白字頭)氏建造的池泉與枯山水結(jié)合的園林,亦為室町晚期武家園林,池泉部岸線曲折,半島多處,石橋跨水,池邊點石為岸,枯山水部筑山一處,東側(cè)布置枯山水的立石組群,主石高達2.5米,伴石呼應,猶如主將與士兵的關(guān)系。滋賀縣戰(zhàn)國大名六角義賢在天文年間(1532-1555年)依城建園二處,平井館庭園是池泉園,依石崖,得泉水,池中立六個石組,遠看如島形,稱巖島風,最大直徑0.8米,池南構(gòu)建水榭。池田館庭園是枯山水樣式,枯池中石板橋,池邊有高約0.7 米的立石,另有瀧口組石一處。在岐阜縣的江馬館庭園也是中世武將豪族的宅園,與城壕結(jié)合,鑿中池,置巖島,構(gòu)建筑。
在皇家園林和武家園林中的舟游式寢殿造園林漸漸被舟游和回游相結(jié)合的書院造庭園所替代。
寺社園林中獨立的枯山水開始出現(xiàn),不再依附于池泉園,石庭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它在一個小院中獨立成庭,設置觀賞平臺,進行坐定思考。寺社園林對皇家園林和武家園林開始滲透,枯山水從寺社之中獨占鰲頭,漸漸走入皇家園林和武家園林之中。
位于京都市北區(qū)的大德寺大仙院是大德寺77世方丈古岳宗亙和尚于1513年左右設計建造的園林,園分兩庭,皆為獨立式枯山水,南庭無石組,全為白沙。東庭則接中國立式山水畫模式設計成二段枯瀑布,以沙代水,瀑布經(jīng)水潭過石橋流彎曲緩緩流去。京都妙心寺的靈云院枯山水是室町末期禪僧子健的作品,在50平方米的基地上,立石組,做瀧口,與大德寺大仙院立式枯山水有類似之處,受兩宋山水畫影響,體現(xiàn)了枯山水初期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痕跡。到了室町中期以后,枯山水的格局轉(zhuǎn)向日本體,直接取材于日本的海島景觀,與當時大和繪的盛行有關(guān)。如妙心寺的退藏院庭園,是畫家狩野元信,在200m2基地上掘枯池,設蓬萊石組式小島,島與岸間架兩座石橋,池邊有筑山和枯瀧(瀑布),室町中后期水園枯作的表現(xiàn)。位于京都市的龍安寺石庭是義天禪師和相阿彌(與善阿彌可能為同一人)合作在1450年設計建造的枯山水,與大德寺大仙院的立式枯山水同時成為枯山水的雙璧。在250平方米的平地上,全部鋪以白沙,上面點綴五組15個景石,沙坪前設觀景臺。
當然這一時代也有大量的寺院還是建造池泉式園林,如凈土真宗的中興者蓮如和尚在延德元年(1489年)營建山科南殿庭園(京都),就有一個300m2的水池,池中設兩個小島,池東北有曲流引水入池,池邊建山水亭。福岡縣英彥山的龜石坊庭園是室町末期神佛交融時代的園林,園中有500m2的水池,為樹林所包圍,石組做成瀑布,在聞聲中體驗大自然的美好。一乘谷城的南陽寺庭園是大名朝倉義景建造的武家式寺院園林,樣式為池泉園,以池為中心,汀線突入水池,先端立石強調(diào)主景,據(jù)沿池的建筑可借景溪谷、山景和園池。將軍足利義昭出巡至此,與朝倉義景連歌唱和。
在寺院園林中把枯山水與池泉結(jié)合在一起的也很多,如室町中后期畫家雪舟等楊設計的常榮寺庭園,在枯山水部,用平鋪草地與石組構(gòu)成,石組三個、三個、二個分三組,幾組朝向一個富士山形的主石,顧盼呼應。在池泉部設水池,置兩島,在池東北更有一個枯瀑布。福岡縣英彥山的舊座坊庭園在山麓掘池,依山建書院,成為該時代崇文風尚的場所,池東南有涌泉,泉左立巨大枯瀑布石組,是武家力量的象征。英彥山的政所庭園也是以水池為中心,在池邊建書院建筑,并立巨大石組,顯示武人的風范。
室町時代,園林風尚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從造園主人上看,武家和僧家造園遠遠超過皇家。從類型上看,前朝產(chǎn)生的枯山水在此朝得到廣泛的應用,獨立枯山水出現(xiàn);室町末期,茶道與庭園結(jié)合,初次走入園林,成為茶庭的開始;書院建造在武家園林中嶄露頭腳,為即將來臨的書院造庭園揭開序幕。從手法上看,園林日本化成熟,表現(xiàn)幾方面:軸線式消失,中心式為主,以水池為中心成為時尚;枯山水獨立成園;枯山水立石組群的巖島式、主脅石成為定局。從傳承上看,枯山水與池泉并存式,或池泉為主,只設一組枯瀑布石組的園林多種形式都存在,表明枯山水風格形成,而且獨立出來,特別是枯山水本身式樣由前期的受兩宋山水畫影響到本國島嶼幕摹仿和富士山摹仿都是日本化的表現(xiàn)。從景點形態(tài)上看,池泉園的臨水樓閣和巨大立石顯出武者風范。從游覽方式上看,舟游漸漸被回游取代,園路、鋪石成為此朝景區(qū)劃分與景點聯(lián)系的主要手段。從人物上看,這一朝代涌出的造園家如善阿彌祖孫三人、狩野元信、子健、雪舟等楊、古岳宗亙等都是禪學很深、畫技很高的人物,有些人還到中國留過學。從理論上看,增圓僧正寫了《山水并野形式圖》,該書與《作庭記》一起初稱為日本最古的庭園書,另外,中院康平和藤原為明合著了《嵯峨流庭古法秘傳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