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日本園林特點
鐮倉時代后,是日本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在中國正是元惠宗元統(tǒng)元年(1333年)到明太祖洪武25年(1392年),歷元35年和明25年,共計59年。此時是鐮倉與室町兩個皇統(tǒng)對峙的時代,曾為鐮倉幕府戰(zhàn)將的足利尊氏(1305-1359年),1331年元弘之變時參與幕府軍西征,在筱村八幡舉旗叛幕,但心懷興幕之志,1335年他鎮(zhèn)壓北條時行之亂,出兵鐮倉,反叛建武政權,次年占領京都,幽禁大覺寺統(tǒng)的后醍醐天皇,擁立持明院統(tǒng)的光明天皇,后醍醐天皇攜神器倉皇南逃至吉野,另立南朝政權,史稱吉野朝,與在京都的光明天皇北朝相對抗。南朝歷后村上、長慶、后龜山三代天皇,始終力圖復活古代天皇政治。北朝歷光明、崇光、后光巖、后圓融和后小松五代天皇。1392年,以皇統(tǒng)兩朝迭立為條件,南朝與北朝議和成功,后龜山天皇返回京都,讓位于北朝后小松天皇,終于結(jié)束南北兩朝對峙狀態(tài)。因為在1336年,足利尊氏占領京都后就在京都建立了足利幕府,成為室町時代第一任大將軍,故有些歷史學家們也把南北朝歸入室町時代。
南北朝時代,莊園制度進一步瓦解,鄉(xiāng)間武士階層抬頭,分割莊園主土地領有權,并向幕府一元領導邁進。同時,各地守護大名紛紛擴大自己勢力范圍,建立獨立王國,大名之間激烈征戰(zhàn)。人們在不安和驚慌中寄托于佛教世界,寺院及其園林與前朝比有過而無不及地受到各階層共識的歡迎。
同時,寺院園林作為戰(zhàn)亂時期世人的避難所而相對穩(wěn)定,從而成為枯山水的試驗場。作為時代的造園巨匠夢窗疎石被尊稱為國師,他不僅禪理、詩畫兼?zhèn)洌医ㄖ驮靾@皆精,他的活躍年代一直從鐮倉時代延續(xù)到南北朝的中期,當然,他大量的枯山水實踐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如天龍寺庭園、西芳寺庭園、臨川寺庭園、吸江庵庭園等。
位于京都市右京區(qū)的天龍寺庭園曾是平安時代嵯峨天皇的離宮,現(xiàn)在的庭園,池泉部分為平安時代作品,石組部分是南北朝時代作品。園池名曹源池,龜山天皇在池邊題有"曹源一滴"四字,夢窗國師在入山后,于1345年在池邊筑石組,稱為龍門瀑,瀑下有鯉魚石,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瀑前設三板石橋,名巖橋,為日本最古石橋,石橋外還有一組荒磯風石組。
位于京都市右京區(qū)的西芳寺庭園,始建于奈良時代圣武天皇的天平年間(729-748年),平安時代為凈土宗,在南北朝時代(1339年),夢窗國師入山之后改為禪宗,并完成寺園改造。園林有枯山水部分和池泉部分,枯山水部在山腰,堆積了一組坐禪石、須彌山、龍淵水組石、龜石、鶴石、蓬萊石。真山水部分有黃金池(心字形)、洲浜、邀月橋(廊橋)、湘南亭、潭北亭等。在島上和山上,地面遍布青苔,是有意為之,品種30余種,故又稱為西芳寺庭園又被稱為苔庭。夢窗國師第一次在此試驗了他的禪宗理想,以枯山水的坐禪石及地面的青苔直指世態(tài),勸世禮佛。雖然造園具體時間未詳,但在1339年已經(jīng)形成庭園有史可查,是日本最早的枯山水范例。
位于京都市右京區(qū)的臨川寺庭園,是夢窗國師應醍醐天皇之召而于1333年入京都,改龜山天皇女兒(準三后昭慶門院憲子)的川端殿為臨川寺,因寺院瀕臨大堰川左岸而得名。當年,國師為寺院題三會院匾,之后,在三會院東設計枯山水。
這一時期園林最重要的是枯山水的實踐,枯山水與真山水(指池泉部分)同時并存于一個園林中,真山水是主體,枯山水是點綴。池泉部的景點命名常帶有禪宗意味,喜用禪語,枯山水部用石組表達,主要用坐禪石表明與禪宗的關系,而西芳寺庭園則用多種青苔喻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