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的和平公園是如何從垃圾山變成公園景觀的?
韓國首爾的和平公園原來是一座95米高的垃圾山,對當地造成了極大污染。從1978年開始到1993年,當地政府花了15年的時間將垃圾山改造成了一處美麗的風景區(qū)。山上植被都是自生自長的,沒有刻意地從外地引種,公園內栽植的花較少,降低了維護成本。市民除了能享受到美麗的景觀,更重要的是獲得科普知識。山下的科普館告訴人們自然消化每種垃圾需要的時間,同時配有環(huán)保宣傳片,反復播放。
對比我國的情況,嚴玲璋說:“我們還缺少用生態(tài)理念與園林建造結合的典范。很多設計人員的作品中真正生態(tài)的東西不多,樹木求大求多。這既有我們大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有我們設計師理念的原因。” 她反復提到一個德國專家對她說的話:“我們走過的錯路希望你們不要走,這條錯路就是過分的人工化。”她認為,生態(tài)園林應體現在以最低成本、最少浪費資源而得到最好效果上。“風景園林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必須要加強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風景園林對于生態(tài)的意義。”
據韓國成均館大學的李揆爽稱,現在韓國的一些公寓里可以看見可愛的浣熊。浣熊為何會“闖”入韓國市民的公寓里“作客”?原來韓國園林專家將傳統(tǒng)科學考察與數字信息技術相結合,對城市土地使用、植被潛力、土壤情況進行檢測,在綠化建設中搭建起生態(tài)“橋”,連接起斷裂的生態(tài)“鏈”,使得分散的綠化體系“散珠成串”,從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城市綠化空間有機融合,營造一個自然的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